| 廣告聯系 | 簡體版 | 手機版 | 微信 | 微博 | 搜索:
歡迎您 游客 | 登錄 | 免費注冊 | 忘記了密碼 |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

首頁

溫哥華資訊

溫哥華地產

溫哥華教育

溫哥華財稅

新移民/招聘

黃頁/二手

旅游

一本書讓鄧小平震怒 他斗膽觸碰中共死線

QR Code
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,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... 圖標,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,謝謝!
如果問共產黨統治中國前六十年最大的劣跡是什麼?回答不是土改、鎮反、反右、文革六四……而是一九五八年大躍進運動導致的三年大饑荒。為什麼?評估世上任何災難的嚴重程度只有一個至為重要的標尺,那就是人命的喪失。中共尤其是毛澤東獨裁時期,大規模政治運動不斷,每次運動造成的死亡人數,固然多少不一,都未超過“百萬”這個數量級,但是,三年大饑荒的死亡人數無論是官方透露和海內外各種研究成果,都達到“千萬”數量級。這數千萬人喪生的責任算在共產黨身上,有無根據?是否合理?


這就形成了對這場大饑荒兩個最根本的質疑:一、究竟餓死多少人?二、原因何在?

楊繼繩推翻官方對大饑荒的定性


讓我們先看看中共官方的回答。對饑荒死亡人數,若幹高幹說過一些概略的數字,但近五十年來,官方從未發布一個大饑荒的正式死亡數;對於饑荒原因卻有一個著名的提法。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通過《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幹歷史問題的決議》,這是一個權威的文件,在鄧小平主持下制定,主要為了應付當時黨內外的批毛浪潮。決議批判了五八年大躍進運動,指為嚴重的“左傾錯誤”。對於大饑荒的描述只有這樣一段話:

“由於大躍進和反右傾的錯誤,加上當時的自然災害和蘇聯政府背信棄義地撕毀合同,我國國民經濟在一九五九年到一九六一年發生嚴重困難,國家和人民遭到重大損失。”

現在到了紀念“改革開放”三十年的時候。這三十年中,中共官方對大饑荒的上述一段話的定性,從未改變過(或者各屆領導人對此閉口不說)。換言之,對大饑荒,中共至今沒有改變毛時代的定性,名稱叫“三年困難時期”,原因有三:“大躍進的錯誤、自然災害、蘇聯背信棄義”,結局是“重大損失”。這個定性是抽象的、不負責任的、違反事實的。

但是,三十年來,中國有良知的學者,一直采取“你不給說法,我來給說法”的求實態度,對大饑荒作了不少研究,包括學者蔣正華、李南、金輝、曹樹基等,但這些大陸學者偏重於根據一些人口統計資料,作死亡人數的推算,而對饑荒原因、饑荒慘狀的分析顯得不足。直到楊繼繩在香港出版的巨著:《墓碑》,才給大饑荒研究樹起一座紀念碑。楊先生是北京被認為是黨內改革派喉舌的刊物《炎黃春秋》的副社長,曾是新華社資深記者,他為調查大饑荒真相,下了十年功夫。搜集大量翔實的資料,完全推翻了中共當局對大饑荒的定性。他認同“三千六百萬”的死亡數字。


我的“大饑荒情結”由來已久

楊繼繩來港校閱書稿時,我曾和他見面,對他治學著述風格的樸實嚴謹留下清晰印象。我和他交換過研究大饑荒的情況,談到過八十年代在香港搜集大陸人口資料的往事。一九九九年我們出版《共產中國五十年》時,我曾簡單地回顧過我一九八四年被鄧小平點名批評的事。現在想來,有必要對此作一些比較詳細的交待,因為這並非個人的得失毀譽,而是有關中共大躍進政策的一個旁證。

我的“大饑荒情結”由來已久。和楊繼繩的家族遭遇不同,早在文革前,因從事水利技術工作,經常下鄉去水利工地與各地農民接觸。多次聽到那些貧下中農主動向我們訴說“困難時期”餓死人的情況,甚至有公社幹部說四清開“憶苦思甜會”,農民不憶舊社會的苦,反而憶共產黨大躍進之苦。一九六四年我曾去我的出生地湖南桃源三陽港一游,見到外婆家的老佃農諶家老大(我外祖父家是該鄉地主),拉著手告訴我,小時候記得的誰誰誰,一個二個地都餓死了。使我心裡十分震動。


後來,文革中批判彭德懷,看到他的材料深為他感到不平。文革中,我作為“四類”反黨份子挨批斗。從社會上大量負面材料中,終於看清了毛“反修批修”發動文革的本質,都與那場“大躍進”的失敗有關。心想有朝一日,能說話時,一定要揭露這“千古奇冤”。一個闖下彌天大禍的獨夫竟然還發動(文革)這麼大的運動,去打倒為老百姓說了兩句公道話的老戰友(彭德懷劉少奇),且置於死地而後快,天下還有如此混帳的事嗎!

從大饑荒到文革,耳聞目睹,我的世界觀完全成熟,對毛和他的制度徹底幻滅。

因此,八O年來港,八一年進入新聞界(加入七十年代月刊做編輯)後,我的政論立場就是批毛不遺余力,留意相關數據。每逢遇到對毛恨之入骨的人,就像他鄉遇知己般的愉快。有一次《紅都風流錄》的作者夷叔老先生來香港,他是高級統戰對象,對毛知之甚深。他對我表示:共產黨老說“蚍蜉撼大樹,可笑不自量”,我撼不了大樹,也要剝他兩塊樹皮!


點個贊吧!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    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,我來說幾句
上一頁123下一頁
注:
  •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,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!
  • 在此頁閱讀全文
    猜您喜歡:
    您可能也喜歡:
    我來說兩句:
    評論:
    安全校驗碼:
   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
    The Captcha image
    Terms & Conditions    Privacy Policy    Political ADs    Activities Agreement    Contact Us    Sitemap    

   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

    頁面生成: 0.0318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.0012 秒